
孟加拉吉大港锚泊与进港随记
2023年2月6日 锚泊待潮
我轮于当地时间1500(东六区)抵达Kutubdia锚地锚泊,等候进港潮水。该锚地位于Kutubdia群岛(Kutubdia islands)与北浅滩(North patches)之间的狭长水域,呈近南北走向,聚集了多艘减载船舶。实测海水密度为1.012,我轮最大吃水11.35米。海流强劲,最大流速约2节,流向NNE/SSW(东北偏北/西南偏南)。
锚地周边木质渔船众多,航行需格外谨慎避让。有时渔船会示意大船从其船艏或船艉通过,建议尽量配合,避免不必要的纠纷。落潮末期抛锚时,海面未见渔网;然而涨潮后,大量绑缚着木头或竹竿的定置张网(俗称“张网”)突然浮出水面。事后得知,这些是随潮水上涨而浮现的水下渔网。在此水域锚泊,务必高度警惕此类潜在风险。
2月7日 进港与锚泊
依据当地潮汐表,我轮于卡纳普利河(Karnaphuli River)高潮前约3.5小时起锚进港。在高潮前3小时,正横Kutubdia灯塔,保持约10节航速航行。此航速基本能确保船舶全程处于高潮位附近水域。航行中,尽力保持在10米等深线以外。目标是在潮水涨末或初落时段抵达Alpha锚地,以便于掉头抛锚(若无需掉头则更佳)。Alpha锚地船舶密集,港口控制中心(Port Control)要求锚泊船舶间距至少0.5海里,寻找合适锚位异常困难。
我轮最终于0115时成功锚泊。当日转流后,实测最大流速达2.7节。因船舶吃水较大,至2230时,受强流影响出现严重偏荡。此时施以满舵,可有效减缓偏荡速率,船艏向渐趋稳定。主机始终处于备车状态,所幸当日未曾启用。
锚地见闻与风险警示
据当地引航员及工头(FOREMAN)所述,孟加拉吉大港的雨季通常始于四月,持续至八、九月,恰逢印度洋西南季风盛行期。此季节涨落潮流更为汹涌,尤其在大潮汛期间,锚地船舶走锚乃至擦碰事故时有发生。随着潮汐渐强,流速逐日递增。2月10日,最大流速攀升至4.3节。值得庆幸的是,当日锚地走锚船舶并不多。2月9日,一艘名为“KING RICE”的轮船在刚抛锚后发生走锚,经起锚重抛后趋于稳定。2月10日约1115时,位于我轮右前方约0.55海里处的“TURICUM”轮出现拖锚迹象,我轮及时通过VHF发出警告。该轮随即动车驶离,并重新选择锚位抛锚。至2月11日,据观察约有4艘船舶发生走锚。
船长经验总结
1. 锚泊操作关键: 抛锚务必确保锚爪牢抓海底。随后根据锚链受力情况,缓慢松出足量锚链(建议9-10节)。在锚链张力最大时,可短暂进车以缓解受力。一次成功的锚泊操作是后期防走锚的重要基础。
2. 应对偏荡: 该水域流速大,舵效通常良好。船艏向一般在170/350度(约南北向)。当流速超过3.0节,易引发偏荡。此时可利用舵效抑制偏荡速度。一个有效方法是使用自动舵(即使主机未用车):将航向设置为与当时流向相反的方向(航向需随流向变化而调整)。注意:驾驶员需将自动舵偏航报警(off-course alarm)和舵角限制(rudder angle limit)设定值调大,以减少不必要的报警干扰。研究表明,同等条件下,船体横向受流与顶流时锚链受力相差可达13倍。因此,一旦出现偏荡苗头,应尽早用舵或用车干预,防止发展成走锚。本航次在吉大港大潮汛期间仅发生两次轻微拖锚,拖移距离小于0.1海里。
3. 防海盗措施:抵港前,我轮已全面落实防海盗部署:所有可烧焊的物料间、工具间门均焊死,缆车亦焊固以防缆绳被反向拉出。制定了详细的防海盗预案与24小时不间断艏、艉及甲板巡逻值班表。抵港后,公司安排了6名当地保安登轮协助。然而,这些保安多非专业人员,或为少年,或体格瘦弱,且其自身亦有偷盗倾向,实际作用有限。值得欣慰的是,据闻吉大港海岸警卫队(Coast Guard)反应迅捷、执法严厉。船舶遇险时,通过VHF CH12频道呼叫,他们能迅速抵达现场。
物料间电焊封闭
绞缆机烧焊固定
华洋海事中心有限公司
王飞 船长
2023.02.07